王朝军-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
2024-09-07 13:16:04  |   发布者:   |   点击: 7730
摘要: 王朝军,汉族,1985年出生于云南省鹤庆县。手工匠人、金银器工艺师、工艺美术师、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创办朝军手工银制品工作室。

王朝军.jpg


王朝军,汉族,1985年出生在云南省鹤庆县的一个美丽山村。


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是全国有名的民族工艺之乡,以打造银器首饰而出名。几乎全村村民都从事银饰煅制技艺,世代相传。他们打造的银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新华村的银器品种繁多,工艺水准很高,不少工匠是省州级以上的工艺大师,其中还有受联合国科文卫组织命名的联合国工艺美术大师。


据传,新华村的银器煅制技术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时期,鹤庆这里就有很多中原一带的军人、商人来这里屯田、经商,汉文化与当地白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了这里的工艺技术的发展进步。手工艺银器打造就是其中的一项民间技艺。因此,可以说鹤庆的银器加工技术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集工艺与技术的一门手工艺。选择新华村,学习这种银器煅制技艺是我一生的追求与向往。


当我一进入新华村,我就被村里的一切深深的吸引,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特别是看到银匠师傅们不停的挥舞着小锤,慢慢的就把一块块的银胚子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银器之后,我知道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它!注定,这一切将会是我这辈子所要为之付出一切努力去做的事。在李叔叔的推荐下,我拜新华村的洪师傅为师,开始了我的手工艺银器生涯!


“要做一个好的银匠,就得先学会做人”,这是李师傅一开始对我说的话,也一直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在这句话的影下,我严格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银器加工技术。只有把银器加工技术学到,才对得起师傅、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的人生选择。所以,我不怕脏、不怕苦和累,别的徒弟休息了,我还在继续敲敲打打,争取多做些活,多磨练自己的基本功。


师傅是个手艺和人品都不错的老银匠。不但对每一个徒弟都耐心细致的指教,还非常关心徒弟的衣食住行。只要徒弟有什么要求,师傅就立马帮着解决,要是在银器加工过程中,敲坏了胚料,师傅马上补救或重新制作,从不打骂徒弟。这些都让徒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心里想,要是将来我能带徒弟了,我也要像师傅一样,好好教徒,做一个好师傅。

师傅的银器煅制技艺很好,可是,他不忙着要我们学习那些复杂的錾刻技艺,而是老叫我们练习锤上的功夫。要我们做到一锤下去,要把银子往那边跑,跑多远,锤印有多深,等等,练习得八九不离十,才学习錾刻。过硬的锤工,为我后来精湛的银器煅制技艺奠定了深厚的加工基础。


学艺,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磨炼人意志的过程。凤凰涅槃,化茧成蝶应该就是形容这个过程的吧。开始时,给师傅捏钳子、扶银条,一扶就是几个小时,手麻脚麻是常有的事。可是一天又一天,就这样捏钳子、扶银条或者是剪银片、洗银器,难免枯燥无味。可是,我并不满足师傅教做啥我做啥。而是看着师傅准备做啥,我就先一步配合着师傅去做啥。同时,认真观察师傅的每种工艺的制作方法和操作过程,把每个环节师傅是怎样用锤、怎样使力、怎样翻。


这一次出门,使我看到了很多全国各地的手工银器作品和不同的技艺。认为把外地的加工工艺和本地的加工技术结合起来,才是我这次外出学习的目的。于是我回到了大理,在新华村开了“朝军手工银制品工作室”。专门从事手工银器制作。


2016年11月,我被云南省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工艺美术专业特聘专家。我的产品不断被人选购、收藏,并向他人介绍,生意也越来越好。


现在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还带了徒弟,我依然每天早早起床,为徒弟准备好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希望能创作出更多更美的银器产品。


2016年9月,被聘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专家;

2017年1月,为传承和创新云南民族金属工艺技艺,培养民族工艺人才,向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捐赠金属打制银器工具7件;

2020年10月,被评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5月,参加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听党话 跟党走 强技能 谱新篇”专题培训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