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870 | 项目编号:Ⅶ-94 |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广东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英德市 | 保护单位:英德市奇石协会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英德市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盆景起源于观赏植物,早在商周时代便有了观赏名木、花卉的习俗。汉代已出现“构石为山”的盆景,这一点在汉墓壁画上可以找到不少证据。魏晋以来,盆景制作取得了较大发展。至唐代,盆景成为富贵家庭的陈设品,当时的许多壁画和绢画都反映了这一状况。入清以后,传统的盆景艺术得到长足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
盆景主要可分为山水和树桩两个大的类别。山水类盆景将自然界的奇石、美石通过锯裁、雕凿、腐蚀、胶合、拼接等技法布置于盆中,点缀以陶瓷之类材料制成的微型亭台楼阁、小桥、农舍、舟车、行人、蓑翁等,配上池水、草木、苔藓,使之峰峦叠秀,起伏错落,咫尺而具千里之势,显现出深远的意境。树桩类盆景则将木本植物栽于盆中,长期经营,细心管理,借助修剪、绑扎、施肥等工艺和各种艺术加工手段形成美观而又奇特的植物造型,使树干苍劲有力,枝叶青翠茂盛,别具审美意蕴。
中国盆景制作技艺集中在江苏的苏州、扬州和安徽、广东等地,艺术风格虽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既讲究艺术加工,又追求自然品格,反对过分的雕凿和修饰。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流传于广东省英德市,是当地的传统手工技艺。英石因产于英山而得名,它由无数松散的板块构成,在暴冷暴热气候和风雨风化腐蚀的作用下,形成了“瘦、皱、漏、透”等特点。宋代宫廷御苑已选用英石点景,岭南历史名园如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园等处也都有英石制作的假山和盆景。发展到后来,全国不少地区均出现了以英石作材料的园林景点。18世纪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欧洲的宫廷和园林建筑也开始选用英石叠山、拱门或筑亭基、饰喷泉。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以自然奇石为基础,发挥能工巧匠的智慧,借英石“瘦、皱、漏、透”的独特形状表现佛、道两教“空”、“灵”的思想观念。英石假山盆景中的山水式、旱山式、山附树式造型充满艺术情趣,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蕴涵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宝贵经验,具有工艺史、建筑美学史、岭南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