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滇两脉,同昌并立
四川巴州,1892 年“同昌余纪”匾额由光绪帝师刘秉璋题写,承载余氏始祖余焕文(咸丰进士)所倡“商道即人道”的家训。他辞官兴教、惠泽乡邻,奠定家族“文商传家、信义为本”的精神根基。
同一时期,云南易武茶山中,“同昌号”经黄家珍、黄备武经营,传至黄锦堂时首创普洱茶内飞防伪术,后由黄文融合母系“安乐号”贡茶血脉,形成普洱茶史上罕见的双贡茶传承体系。
(二)技艺交融:余氏第三代与黄锦堂的碰撞
民国初期,余氏第三代传人余涧兰、余寿濴等人,凭借家族与云南的渊源(余艮曾任云南知州),深入普洱茶区研学制茶技艺。在此期间,他们与当时“同昌号”主理人黄锦堂展开深入交流。黄锦堂所创的内飞防伪技术和制茶理念,极大影响了余氏制茶技艺的构建。
余氏第三代不仅系统掌握了普洱茶(贡茶级别)的种植、制作与仓储技艺,更将家族“信义为本”的精神融入对品质的追求中,实现了从文化传承向实业拓展的关键转型,也为日后两大“同昌”的融合埋下历史伏笔。
(四)承艺归蜀,双脉合流
至第六代传人余江廷,远赴云南拜黄氏一脉第五代传人王玉洪为师,完整继承黄氏六代制茶技艺,并获“须立贡茶”非遗传承人身份。他创立“易武同昌余记”,茶品融合黄氏内飞防伪传统与余氏祖训精神。
余江廷在祖宅中发现余焕文“滇茶醇厚,可通蜀道”手稿,印证家族早在百年前已与云南结缘。他所复原的“双昌贡饼”,内飞一面为黄锦堂防伪标识,一面为“同昌余纪”拓印,被藏家称为“世纪圆融之饼”,象征两脉百年字号的精神汇流。
(五)精神共鸣,同心同德
今日余江廷同时悬挂“瑞贡天朝”拓片与“同昌余纪”复刻匾额,以“须立贡茶”传承双脉技艺——茶汤中既有易武山的兰蜜香韵,亦含巴蜀文化的厚重温润。
从余焕文的“文脉商德”,到第三代与黄锦堂的技艺碰撞,再到第六代的“文化+实业”复兴,“同昌余纪”始终以信义、坚守、泽乡、昌荣为精神内核,真正实现“同心同德,昌盛共荣”。
同昌余纪传承
第一代:余焕文 (1832-1902)
活跃时期:清咸丰、光绪年间(约1850 年-1900年)
身份: 进士、四品卿衔、乡贤典范。
贡献:立“同昌余纪”匾,奠定家族“文商传家、信义为本”的精神根基,并留有手稿:滇茶醇厚,可通蜀道。
第二代:余堃、余艮、余晋等
活跃时期: 晚清至民国初年(约1880 年-1910 年)
余堃,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
余艮,光绪乙酉举人,云南知州
余晋,受张之洞器重,讲学于文治书院
贡献:在文化、教育、政治领域延续家族影响力,茶马古道文化的宣传者,为后代开拓了视野与人脉网络。
第三代:余寿濠、余涧兰等
活跃时期:民国初期至中期(约1910 年-1940 年)
余寿濠,留学日本早稻田,在日本期间宣传中国茶道文化,回国后任职平昌县政协副主席。
余涧兰,老红军,四川省高教局长,关键转型的一代。
“官宣文化”继承者,普洱茶技艺的开拓者。
贡献: 一方面继承家学,另一方面因家族在云南的渊源(余艮曾任云南知州),前往云南深入普洱茶区,在此期间,他们与黄锦堂深入交流当时普洱茶(贡茶级别)的种植、采摘、制作与仓储技艺。他们将家族的“同昌”信义精神注入对茶叶品质的极致追求中,为家族开辟了全新的实业领域。
第四代:余国本、余国树、余国明(承前启后的一代)
活跃时期:民国中后期至建国初(约1940 年-1952 年)
身份:双同昌的碰撞,余国明与同昌黄记家族的交流从未间断,为同昌余纪普洱茶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贡献:在动荡的岁月中,坚守制茶技艺,将第三代所学的知识与云南本地的饮茶习惯、茶马古道的商业环境相结合,成为川藏道和滇藏道上的常客,守护着家族的这门传承。
第五代:余文超 、余光明(坚守技艺的一代)
活跃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约1948 年-至今)
身份:余光明,技艺守护者,號级茶复兴者。
贡献:在此期间,普洱茶的传统工艺一度面临挑战,但余光明一直坚持在滇、川、藏地区传播普洱茶,继续弘扬茶马古道精神,还将同昌余纪普洱茶捐赠于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库车市龟兹博物馆、喀什地区博物馆并陈列。九十年代与宋聘号及易武老街老茶人一起复兴高级茶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2005 年是马帮进京活动参与、策划者,并担任马锅头。
第六代:余江廷 (当代复兴者)
活跃时期:21世纪至今
身份:“同昌余纪”家族普洱茶技艺的当代复兴与传扬者。
贡献:他不仅守护着“同昌余纪”这块精神匾额,更将祖上传承的普洱茶制作技艺重新发扬光大。将家族故事、匾额文化与其普洱茶产品相结合,打造出独具文化底蕴的品牌,让消费者在品味陈韵茶香时,也能感受到一个家族百年不变的信义与风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实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并拜师王玉洪,成为1795年须立贡茶制作技艺第六代非遗传承人,与黄氏家族“同昌号、同昌黄记”正式融汇贯通,收购 1987年原国营易武茶厂,现改名为壹号院茶厂, 成为 2022年全国围炉烤茶、围炉煮茶创始人、非遗传承人,于 2025年被央视评为“中国非遗领域品牌人物”、中阿22国友好文化交流使者、中国百年传承优质企业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