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315 | 项目编号:Ⅶ-16 |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福建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 保护单位: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刻纸始于唐而盛于宋,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之日,泉州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剪红刻翠,张灯结彩挂桃符,在窗户和门楣上贴团花、粘红笺,显出一种古雅富丽的喜气。这种习俗在当地相沿不绝,以迄于今。李尧宝刻纸即是在此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泉州剪纸艺术。
李尧宝(1892—1983),字国富,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其父以油漆彩画为生,善作民间传统图案,精于用色,其兄则工于刻纸。李尧宝自幼即从父兄学艺,在家庭影响下,他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刻苦努力,很快脱颖而出,不但全面继承了泉州刻纸技艺,而且广泛汲取剪纸、堆塑、贴瓷、木刻、雕板、建筑、彩绘等多种艺术的营养,创造性地运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纸艺术。李尧宝刻纸拓展了传统的表现题材,作品包括喜庆、龙凤、花鸟、人物等六大类别,内容丰富,立意隽永,形象逼真,风格典雅,装饰性很强,在构图、意象等方面颇为讲究,刀法遒劲细腻,线条富于韵律,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泉州(李尧宝)刻纸浓缩了闽南装饰艺术的精华,在闽南民间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丰富了泉州当地无骨刻纸料丝艺术的文化内涵,某种程度上与料丝华灯艺术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目前形势下,泉州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民间艺术品市场萎缩,后继乏人,这使得泉州刻纸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日益严重,亟待抢救。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