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台州地方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与青田石雕,东阳黄杨木雕并称为浙江三大雕。黄岩是国内最早创造翻簧竹雕的产区之一,也是国内保存该手工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2007年,翻簧竹雕先后被区政府、市政府、省政府列入黄岩区、台州市与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1869年(清朝同治八年),黄岩西乡盛产竹子,乡村从事竹、木制品艺人甚多。东山蔡阳村一位技艺高超的竹篾师傅制作竹篮、竹盘、竹盒特别精巧,产品出售之前都先送到陈尧臣的作坊,请他在竹制品上雕刻图案,从而售价大增。陈尧臣从中受启发,便和那位师傅合作,将竹簧从毛竹中劈出取出来,制成手掌形的掌扇,上雕以人物山水,并将掌扇称为“雅扇”,以示与蒲扇、纸扇、芭蕉扇不同,一时销路颇好。同时,陈尧臣兼作竹刻对联生意,很受欢迎。当时黄岩知县孙熹书法不错,兼有大书家赵之谦为幕僚,求者若云,孙应接不暇之际,常令赵为之代笔,孙熹见陈尧臣雕技甚高,便延请至衙内雕刻竹对联,每日付给120大钿。这种对联文雅古朴,很受人喜爱。当年赵之谦书写、陈尧臣雕刻的书法竹对联至今尚能在黄岩见到。当时,黄岩城关相继出现了两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陈尧臣父子经营的师竹馆,另一家店号为郑益昌。 翻簧雕刻工艺品的品种不断增加,陆续制作出供当时官员们使用的翎筒、朝珠盒、图书盒等制品。这样,陈尧臣就成了黄岩翻簧竹雕的创始人。
1929年,黄岩翻簧竹刻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银质奖。
1930年以后,当地艺人开始生产竹黄图章盒、照相架等产品。
1933年,在南京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中获特别奖。后翻簧销路不旺,师竹馆勉强维持,郑益昌几经波折后倒闭。至20世纪40年代末,黄岩翻簧竹刻艺人不到10人。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师竹馆”为主体的技术力量,包括陈珊莲、陈方俊父子等7人和以陈宝通为一方的翻簧店合并手工业社。后又与刻字社合并成“黄岩翻簧刻字生产合作社”。1957年,翻簧老艺人陈方俊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1958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岩刻字生产合作社因有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黄岩翻簧事业蒸蒸日上。在传统线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阳纹薄浮雕,并增加了方形、六角形、圆扁异形等各式各样的品种,除部分产品自产自销外,大部分产品和国内更大的工艺品经销商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挂钩,并由其经销,制作翻簧一时蔚然成风。
老艺人陈方俊潜身专研,巧妙地将传统国画和名人诗、画、印移植到翻簧竹雕上,更显得翻簧竹雕品味高雅别致。他创作的掌扇《浮雕仕女》和台屏《史湘云醉眠芍药图》,在1958年浙江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博得了全省同行及参观者的赞誉,并于1963年,获得省级“翻簧雕刻老艺人”称号。翻簧从事人员从50多人增加至90余人,产值上升为4万多元,品种由10多种发展至30多种。在1964年全省雕塑竹编观摩会上,罗启松等年轻人的作品《三折拼竹台屏》和《屏风浮雕人物》被评为二等作品奖,还有一批溶入以硝酸腐蚀,结合雕、刮、填等技法表现古今题材各有特色的创新作品,曾数次参加出国展览,使黄岩翻簧竹雕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并由此引出一段郭老与翻簧的佳话。
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慕名特来黄岩,参观黄岩翻簧竹雕,并给予极高的评价:“黄岩翻簧竹雕采用国画手法,把绘画技巧与雕刻刀法融为一体,有画面、有题款、有图章,构成一幅幅有诗情画意的工艺品。真不愧浙江三大雕之一。”并收藏已故老艺人陈方俊先生根据唐寅作品雕刻的《秋风纨扇图》掌扇一把,后珍藏于上海博物馆。同年,中央广播电视台专程来黄岩拍摄翻簧竹雕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向全国播放。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西方工艺品的兴起,导致东方工艺品(翻簧竹雕等)的衰落。
1998年,黄岩翻簧产品在黄岩区政府扶持下,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1998年,一直从事翻簧研究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罗启松成立“台州市黄岩翻簧研究所”并任所长,带了数个徒工学艺。在罗启松的努力下,黄岩翻簧奏响了一曲曲凯歌。1999年黄岩翻簧产品荣获“浙江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2005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别荣获、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杭州西湖博览会银奖,在博览会上受到有关领导的赞誉。
为使黄岩翻簧竹雕这项传统工艺得到抢救、保护和发展,黄岩区政府文化部门2004年5月对参加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的工艺美术师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并对获奖作品给予了奖励,还专门设立了专项保护基金。
2006年5月,台州市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成立,罗启松、顾启望成为该馆重要的两位翻簧竹雕艺术家。2007年,翻簧竹雕先后被区政府、市政府、省政府列入黄岩区、台州市与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