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专访
一锤起风云涌动,一锤落水波不惊——锻银工艺师张家松
2021-01-03 10:59:12  |   发布者:   |   点击: 76970
摘要: 张家松,1981年出生,云南大理人,金属锻造及錾刻工艺师。现任“从金从银”工艺品文化公司技术总监、云南省大理州民间文艺协会会员。1993年12岁,从师民间银錾刻工艺大师寸发标学习银器錾刻;1997年--2005年,赴

它,质地柔韧,历经千年却能传承至今;清冷高贵,像一抹月色,落一地雪光。它,就是银器,中国最为传统的器具之一。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逶逦开。一抹银色,跨越了上千年的历史。银器制作技艺本身是一门完善的传统金银制作工艺,其工艺可上溯至3000年以上,体系完善于宋朝,流传至今。

《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于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1981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张家松,长期从事银器锻造及錾刻工艺研究,至今已有二十余年。

张家松,1981年出生,云南大理人,金属锻造及錾刻工艺师。现任“从金从银”工艺品文化公司技术总监、云南省大理州民间文艺协会会员。1993年12岁,从师民间银錾刻工艺大师寸发标学习银器錾刻;1997年--2005年,赴拉萨研习錾刻工艺,并从事银器加工,主要制作藏传佛教法器工艺品。

张家松12岁从师,在新华村拜李六九为师,学习银器錾刻,仅三年便出师了。虽然学习时间仅三年,但是张家松对于学习的技艺自觉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直到1997年只身前往拉萨,见到一位大师的錾刻技艺,他才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

1997年--2005年,他赶赴拉萨研习錾刻工艺,并从事银器加工,主要制作藏传佛教法器工艺品 。时光匆匆,八年的学习时间,是他最艰苦的八年,也是最有收获的八年。八年期间经历了亲人离世,也懂得了坚持的意义,在他的生命里成为最难忘的时光。

2006年,张家松受寸发标(“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民间银錾刻工艺大师)邀请,辅助制作各类银錾刻工艺品,并作为寸发标大师在博物馆、中华民族博物珍藏馆等数个大型展览作品的主要制作人 。

2010年,张家松获评云南省大理州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同年被授予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先进工作者;2011年,在寸发标大师悉心指导下,创作完成的作品“和平一统”(桶)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五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同年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培训项目研修班并修满全部课程 。

2012年5月--6月,他又受邀于中央美术学院,为艺术首饰专业师生教授錾刻工艺;2014年,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探索,创建“从金从银”品牌,并建立工艺坊 ;2016年,与天津美术学院达成合作,工坊作为该院设计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其作为基地主持人同时受聘为该院“中国传统工艺承传课程”特聘教师 ;同年再与宁波城市艺术学院合作,为其实习基地主持人,并受聘为“中国传统工艺承传课程”特聘教师。

时光从不负苦心人,2017年7月,张家松在云南省职业技术大赛中,初赛荣获名,11月决赛获第三名。2018年1月他被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届“云岭技能工匠称号”;同年3月新华银器錾花竞技交流赛获专业。2018年8月作品参展“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张家松的六角貔貅水缸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18年2019年作品《戏龙珠银壶》《九龙水缸》《龘鼎》参加艺术基金白族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巡展并获得11个奖项,其中《戏龙珠银壶》在2019白族三月街名品大赛上获金奖!

银器制作中最复杂、最考究的技艺就是錾。张家松经常说:“银匠在錾刻图案时并没有任何范本,件银器工艺的精细靠的就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凸显,每一次力道不能相同,这样图案就不生动,这是检验一个银匠师傅技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这也是手工制作比较慢的一个原因,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有自己的团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是张家松更大的心愿。对于未来,张家松说道:“现在都讲工匠精神,讲工匠精神的传承。我的理解很简单,选择这门技艺,靠它养活自己,把它发扬光大,这就是传承。手工艺的传承不只是需要传承,也需要新元素,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才能让它被更多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