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非遗助力扶贫:绣娘
2019-12-27 09:07:05  |   发布者:   |   点击: 10316
摘要: 2008年,汉绣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袁女士参加的是中国汉绣圈首届汉绣技艺技能培训班,为期12天,由江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省市妇联联合举办,面向省市区城镇贫困、残疾妇女和手工艺爱好者免费开设的,帮

“绣了一周凤鸟,爱疯了!”近日,汉口文体中心内,26岁的袁女士拿着绣花针,翻飞自如。

2008年,汉绣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袁女士参加的是中国汉绣圈首届汉绣技艺技能培训班,为期12天,由江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省市妇联联合举办,面向省市区城镇贫困、残疾妇女和手工艺爱好者免费开设的,帮助她们掌握汉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此举既传承汉绣文化,又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共有170人参加,汉绣传承人黄春萍一对一指导。

  有着一定绣活基础的学员,在培训班技艺得到更大的提高

袁女士说:“我曾患脑瘫,找工作屡屡碰壁,这次参加培训班,更坚定了走汉绣创业之路!”

  百余绣娘齐上阵

“共有16个图案,每个图案都是不同的绣法,百花齐放,让学员之间有交流,更有学习的欲望与期盼。”黄春萍说,学员们刚开始不太熟练,但手把手教后,慢慢就稳住了。

  黄春萍(左三)对作品进行收购代卖,大大激发了学员学习热情

学员们参加培训后的作品,品质好的,黄春萍将收购代卖,这样学员们有所学也有所得。学习汉绣有激情的学员,在培训班结束后,还可跟随汉绣传承人继续深造。

  慢工出细活

江汉区文旅局局长张建明说,绣娘对作品的理解、技艺水平和由衷的爱,决定了绣品的温度与灵气。为把汉绣之根留住,汉绣非遗传承人不仅要创新作品,同时要定期培训,传承技艺,保持汉绣的技艺基因不变。

(楚天都市报-看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