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专访
老艺人铁笔烙丹青-烙出别样风景
2020-03-27 13:27:38  |   发布者:   |   点击: 1788
摘要: 王凤鸣,1950年生于安徽亳州,当代烙画艺术家。世界华人华侨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协书画创作交流中心创作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老年书画家联宜会会员。

提起绘画,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毛笔绘画、铅笔绘画或者彩笔绘画,但安徽省利辛县城关镇城南村王冲庄村民王凤鸣却通过一支电烙笔,一张宣纸,没有五颜六色的渲染勾勒出缤纷的世界,在老艺人的手中,铁笔妙手依旧烙出了别样的风景。

烙画也叫火笔画,是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之一,在江淮地区流传甚广。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其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特色鲜明。“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烙画用电烙笔在宣纸上烫出烙痕作画,因炭化程度不同而呈现出浅褐色、深褐色和黑色等色调。烙画讲究火候和力度、轻重缓急、深浅浓淡,一支电烙笔在手,下笔的力度和时机都决定着画作的质量,任何环节掌握不好都会功亏一篑。王凤鸣老师说到。

王凤鸣,1950年生于安徽亳州,当代烙画艺术家。世界华人华侨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协书画创作交流中心创作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老年书画家联宜会会员。文化部书画交流中心特聘画家。亳州市美协书画家协会会员。作为一名烙画传承人,从事烙画技艺研究和创作几十年,从部队到地方勤耕不辍,遍临名帖,遍访名师,烙画技艺底蕴深厚、炉火纯青,备受业内人士好评。

1969年,王凤鸣在部队学黑板画,为他今后的绘画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部队退伍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家具上有烙画,让他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么画。那时没有烙铁,只能烧木炭烙画,王凤鸣就拿家里的板凳、大门做试验,学习烙画技艺。

“那时候生活非常困难,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爱好不能丢,开始只能在木板上画,薄的三合板容易烫烂,最后想在宣纸上烙画,这样方便携带,有难度也要试试。”王凤鸣说。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法,王凤鸣进入中国函授大学国画专业学习,深得名师指点,着力攻研烙画。1991年起,王凤鸣开始在纸上烙画。“火候把握不住,不是浅了就是深了,经常把纸烧穿”。王凤鸣烙惯了木材,对于烙纸及不适应,心态的平衡、速度的快慢、手法的轻重,烙纸的讲究太多了。他认为自己路子太野,就进入中国国画学院学习,学业完成后,专攻中国传统烙画,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执着和不断练习,现如今,王老师早已练就一手高超的烙画手艺,可以在薄薄的宣纸上熟练地烙画。

他的烙画作品兼具西方油画和中国国画书法的长处,独自钻研烙画的技法并摸索一套淡彩反复套烙、刻烙的技法,摒弃传统烙画的粗糙和题材上的狭隘,吸取传统画的特点,使得烙画表现新式多样化,载体多样化,可在纸、木板等不同载体烙制,表现形式更加细腻、厚重感质感不逊于中国毛笔工笔。其烙画作品也被编印成多种烙画作品集出版,好几幅佳作被人民大会堂和多政要收藏。去年5月,王凤鸣到深圳参加了第五届工艺烙画艺术作品展,对举办方传承非遗文化的精神所打动,回去后专门创作了“泰山旭日”烙画作品赠送给光明烙画基地。王凤鸣创作的“泰山旭日”以泰山风光为素材,宽1米、高2米,表现了泰山的气势恢宏,笔锋有韵,刻画入微,画面通过渲染,展现出作者对泰山文化颇深的感悟,给人以极强的视觉享受。

在王凤鸣的家中挂满了他的烙画作品,每一幅都凝聚着王老师的心血。曾经有一位药材商慕名前来,高价收了王凤鸣的一幅作品,周围人很惊讶:原来烙画的价值这么大。面对利益的诱惑,王凤鸣老师却很淡然,“我只希望出个好作品,卖不卖无所谓,多交朋友而已。烙画是一种养生,要是总想着卖画,绝出不了好作品。”他说。

“能够把烙画事业传承下去,不至于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是我更大的愿望。”为了传承烙画,王凤鸣收了不少徒弟。如今,王凤鸣在传统烙画手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和尝试,一幅幅精美的烙画,传承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诉说着自己在烙画事业上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