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专访
茶中人生,人生如茶——匠心制茶人
2020-11-18 09:37:19  |   发布者:   |   点击: 20924
摘要: 林世哲,1979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凤凰村,凤凰山麓这里的茶园较多,制茶工艺也很普遍,阿哲的父亲林泰山更是当地有名的制茶大师。阿哲从小就做父亲制茶的小帮手,深深地喜欢上了制茶。如今不惑之年的他已经有了自己一套丰富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当年苏轼以这样一句诗词向我们描绘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并借煮茶来自我排遣苦闷之情。茶,经历了一年四季,经历了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阵阵清香和安然。入口的清香让我们浮躁的心情很快变得畅然,融入到这冗长的时光当中。

提起茶就不得不提起背后辛勤劳作的制茶人,是他们用辛勤劳作换来了新鲜的茶叶,是他们独特和传承的制茶手艺将清香带给了我们。今天让我们走近一名台湾的制茶人,也是阿哲的乌龙茶的创始人——林世哲。

林世哲,1979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凤凰村,凤凰山麓这里的茶园较多,制茶工艺也很普遍,阿哲的父亲林泰山更是当地有名的制茶大师。阿哲从小就做父亲制茶的小帮手,深深地喜欢上了制茶。如今不惑之年的他已经有了自己一套丰富且独特的制茶工艺,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崑泰制茶,有了自己的坐忘茶居,过着耕读传家的生活。

在阿哲的回忆当中,儿时经常看到父母在茶园辛勤劳作的身影,有时候甚至要炒茶到深夜。如此辛苦的工作,却是父亲感觉最幸福的时刻,因为一家人会聚在这里一起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时光。那时候全家人会一起去茶园採茶籽,採下来的茶籽也时常会当作成阿哲与哥哥姐姐互丢的工具,彼时的茶园俨然已经成为了三个孩子的游乐场。玩累了就在晾茶叶用的竹盘上睡觉。饿了可以在工寮里烧柴煮饭,煮饭后的柴火也可以用来烤地瓜吃。一家人在茶园里畅聊,谈心,其乐融融,无比幸福。

阿哲上国中后,为了读书的方便大部分是在外租房或者住在学校宿舍里面,参与茶园工作的机会也就自然而然地少了一些。但是在假期回到家中后,他仍然会到茶园工作。除了以往地烧火、採茶籽,阿哲也会帮忙茶菁萎凋,茶菁搅拌,有时候还需要参与杀菁后续的揉捻工作。这时的阿哲在懂得一些基本知识以后,也逐渐开始会向父亲请教一些有关茶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为阿哲后来成为专业的制茶师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催动阿哲下定决心回归茶园离开检测实验室的原因是家庭和自己的生病。突如其来的一场病让阿哲觉得应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节奏放缓,更多地关注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东西。也是在这不久后阿哲与妻子的相遇了,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一年后,他们的个宝宝也出生了。这些让阿哲心里了新的感悟,对生活有了更高地憧憬,他认为只有守在爱的人的身边,才是人生的更大幸福。

起初在阿哲提出要学习制茶的想法的时候,家里父母是不看好的。他们认为阿哲受不了做茶农的苦,可能是临时起意而已,实验室的工作才适合自己的孩子。但是阿哲不断学习制茶的知识,有任何制茶的疑问都会在现场随时向父亲请教,自己也会忍受着风吹日晒在茶园辛勤地劳作。这些都被父亲看在眼里,阿哲的这种台湾牛的精神让父亲觉得他是真心实意来做制茶的。用阿哲的话来讲,那段时间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理解了父母一直以来的辛劳,茶从生长到被制作成茶的过程,仿佛就像人的一生,经历了很多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到最后成就了属于自己的清香。

现在阿哲接手了父亲的茶园,有了自己对传统冻顶乌龙的理解。不断学习制茶工艺,也利用自己在实验室的所学所得精细化制茶的每个细节,不断地进行着实验。他说传统的手艺不能丢,传承的文化的应该一直延续下去,他愿意做薪火相传的人。

采访的最后,阿哲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感触颇多。他说他与冻顶乌龙其实算是师徒的关係,茶在生长,被采摘制作,在后续的焙火,每一次对冻顶乌龙来说都是蜕变,一次次的重生;对于种植制作冻顶乌龙的自己来讲,冻顶乌龙一直都在对着我说,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都要清空自己,保持著谨慎严谨的对每一批茶。做冻顶乌龙地过程,也是自己逐渐成长的过程。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冻顶乌龙的制作让阿哲对生命有了一份新的理解和感悟,人要对生命保持着尊重和敬畏。同时这段话也充分体现了阿哲对做制茶人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制作,认真对待每一批茶。我想说谢谢他们,正是有了这么一群可敬可爱的制茶人,我们才能品味到如此清香,如此纯粹的茶。

小时候喝到的是茶的苦涩,长大了喝到的是茶的清香,年迈了喝到的是茶的一生,品的是自己的一生。最后我们祝愿阿哲的茶事业越来越好,也像阿哲所期望的一样,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去说茶讲茶喝茶分享茶,去支持茶文化的发展。对像阿哲一样不辞辛苦的传承传统茶文化的制茶人表示感谢,正是有了他们这些具有匠工精神的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更完整的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