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专访
琢玉大师,传承第一人——非遗传承大师宋少军
2022-10-20 14:34:47  |   发布者:   |   点击: 114328
摘要: 宋少军,中华玉雕艺术大师,1967年出生于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镇平县。中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开封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一级/高级工艺品雕刻师,中国一级/高级贵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块粗砾的玉石,要经过千万次的敲击凿刻,才能成为人们身畔温润的一方美玉。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琢石成器的,自然就是玉雕工匠们。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开拓玉器市场的玉雕大师,宋少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玉雕技艺上刻苦钻研,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1.jpg

 

宋少军,中华玉雕艺术大师,1967年出生于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镇平县。中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开封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一级/高级工艺品雕刻师,中国一级/高级贵金属首饰珠宝玉石鉴定师、中国轻工珠宝玉石鉴定师、评估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轻工大工匠,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中华玉雕工艺师,五一劳动奖,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玉雕)中华传统工艺大师,中国玉雕大师网上榜大师、中国玉雕大师网推荐大师、全国职业信用评价非遗(玉雕)高级技艺传承师,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广东)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主任。多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的作品,深受广大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与收藏。

 

宋少军16岁走向社会,因为从小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心想做出成绩的宋少军跟随从事玉雕行业的表哥开始玉雕工作。由于宋少军的努力付出,加之聪慧伶俐,很快他的玉雕技艺得到全面的提升,并且由他创作的多件玉雕作品受到专家赞誉及被市场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器行业迅猛发展,宋少军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开拓玉器市场的玉雕大师之一。作为国内玉雕行业的先锋者,他一直秉持谦逊的态度,以传承玉雕文化为己任,用刻刀不断雕琢着自己,以执着的工匠精神,雕刻出精彩的人生。

 

经过多年的努力,宋少军大师在玉雕创作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很多玉雕作品获得各类奖项,还广泛受到玉石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和追逐。1988年,他创立宋少军玉雕工作室,工作室专业雕刻人物、动物、花鸟、瓜果等古玩、挂件摆件,尤其擅长雕刻麒麟、貔貅等祥兽。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壮大,分别在河南、广州成立5个工作室:宋少军(镇平)工作室,河南省镇平县雪枫路东段十六号;宋少军(华林玉器城)工作室,广州华林国际玉雕城;宋少军(珠江)工作室,广州市珠江区鹭江; 宋少军(四会)工作室;宋少军(揭阳)工作室;宋少军(平洲)工作室。除此外,他创作的多件作品也获得了不斐的成绩,2013年,作品《锦绣江山》荣获玉(石)器百花奖银奖;2016年,作品《如意顺境》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作品评比银奖;2016年,作品《龙飞虎跃》荣获“中华龙奖”金奖;2020年,作品《四季平安》荣获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银奖。

“一块石头,经过构思,一番精雕细琢,赋予它活灵活现的灵魂与生命,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成功,除了雕刻师扎实的基本功,还有他们心中的那份信仰。” 如今的玉石雕刻的题材不断拓宽,玉雕技法不断丰富发展,技艺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而这也对玉雕艺术家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宋少军始终认为匠人们不但需要综合浑厚的文化素养,还需要兼备敏锐、新颖的艺术思维,才能让作品表现鲜活的艺术魅力。

 

 

自感于自身经历,学成后他不满足于自己致富,励志要带动一批人一同致富。最初,宋少军凭着一个人的工资养活3~5个人,到后来,能有10多个找不到工作的人围着他转。有时候经济实在不支,宋少军就去买一些便宜的香蕉拿回去和大家一起充饥。

二十年来,宋少军大师免费为想学玉雕的学员传授技术,经他培养出来的徒弟有2000余人,他的学徒分布在全国各地,他徒弟带出的徒弟更是不计其数。广东省四会市玉器市场60%左右的玉雕从业人员都离不开他的传、帮、带。2007年,回乡办厂的宋少军又投入50余万元办起了玉雕培训班,免费为学员们传授技术,并管吃管住,虽然两年内赔了30余万元,但他无怨无悔。

不吝于技,不啬于艺,宋少军这种不求回报,免费带徒学艺的精神深深感动着大家,所展现出的大师风范和匠人精神也让人所折服。让学员们感受工匠精神,让传统手工技术在当下焕发新活力,成为他的理想。他的无私事迹也被广为流传,南阳日报、电视台也都争先报道,被称为玉雕艺术界里程碑式艺术大师。 

 

宋少军大师认为:玉雕行业只有很好地继承传统,才能文化魅力,才能地展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玉雕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通过与时俱进,才可以让玉雕艺术蓬勃发展! 

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他,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玉雕艺术大师,他希望有更多人喜欢玉雕艺术、关注玉雕人才。传承玉雕文化,培养玉雕人才,现在被他当成自己的人生第一要务。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培养各类玉雕人才达到两千多人。他们遍布全国各地,为玉雕行业的持续发展书写新的篇章。